【大众日报专刊】打基础、扩增量、育核心,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创新引擎,助推山东高质量发展
2020年产研院扎实开展“打基础、扩增量、育核心”三大工程,不断建设引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创新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2月1日,大众日报发布题为《打基础、扩增量、育核心,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创新引擎,助推山东高质量发展》专刊和院长孙殿义《打造核心能力实现从技术到商品的转化》专题采访报道,深入介绍产研院的创新发展情况。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产研院”)秉承“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唯一标准”理念,扎实推进“打基础、扩增量、育核心”三大工程,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持续布局推进,高质量创新团队快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创新成果蓬勃涌现。2020年,山东产研院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12个,带动社会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新建各类研发机构25家,新创立高技术企业103家,凝聚高水平创新团队28个、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000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解决“卡脖子”问题。
在空天信息领域,高精度低轨导航定位系统技术体系通过工程化验证,系统建设全面启动;在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领域,“泰山计划”项目取得重大突破,8K超高清芯片正式发布,安全监控芯片、电力线通信芯片、多媒体芯片、CAISA数据流加速芯片、可调激光通讯芯片等均获得行业标准化测试验证,将全面量产;在先进材料领域,完全自主可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线全部打通,为规模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现规模产业化;在微纳制造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子晶体激光芯片产线全部贯通,实现量产;在智能制造领域,“电磁橇”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超高速电磁推进与悬浮技术取得突破;在农业领域,高质量完成安丘智慧农业三产融合平台建设。
推动创新项目持续落地开花
山东产研院围绕山东“十强”产业和“卡脖子”技术,持续优化产业创新布局。聚焦信息与智能融合、先进材料、微纳与智能制造、绿色与健康四大领域,建立空天信息、集成电路、复合材料、智能传感、公共安全装备、现代农业、生物工程等18个创新中心,创新发展方向更加明晰。
在信息与智能融合领域,齐鲁卫星完成一/四号卫星、第一发火箭研制及运控中心建设。计划总投资230亿元的“泰山计划”项目全面启动,建设28纳米工艺高端芯片设计平台、30万片/年8寸集成电路产线、7亿颗/年封装测试产线;总投资80亿元的高精度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落地济南并开工建设,由162颗低轨卫星和10个地面站组成,建成后每年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EDA国际创新中心项目已完成500万美元对外投资,成立EDA国际创新中心孵化器。
在先进材料领域,与如意集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深圳大学以及工程设计部门,共同组建工程化团队,强化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生产装备开发研究,千吨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示范生产线正式打通,其产品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打破该领域高端高性能产品的国际垄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协调各方资源,全力推动10万吨有机胺催化剂和固化剂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将于2021年10月建成投产。中科泰阳铜铟镓硒薄膜材料项目已完成2条完整产线设备采购,产品订单2.1亿元。
在微纳与智能制造领域,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填补我国在高端压力传感器芯片生产和销售方面的空白。新松工业软件项目顺利推进,搭建完成基于协作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视觉分拣及装配平台,申请软件著作权20余项。强力推进先进电磁项目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如期交付使用,惯性储能与发电技术科研创新平台有望获得“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基于X射线背散射技术的人体检测样机研制成功,是首款在国内通过背散射安检国家标准检测的产品,已在十四届冬运会、北京南站、济南遥墙机场、济南地铁等多种场景正式使用。
在绿色与健康领域,含油污泥微波热解析无害化处理撬装式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并成功在大庆油田完成首次工程示范,含油污泥油的去除率和重金属的去除率达99%以上,处理后土壤中的含油率仅为国家标准的1/10。
完善创新布局赋能高质量发展
山东产研院围绕全省“一群两心三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重大战略,持续优化区域创新和产业创新布局。坚持“立足济南、服务全省”原则,建设覆盖全省的产业技术创新网络。
以构建济南省会经济圈为核心,重点建设空天信息、集成电路等新业态国家创新发展新高地;正式启动山东产研院(青岛)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级机器人创新平台,打造青岛智能制造产业新优势。目前长桑科技(青岛)、山东产创智汇(东土科技)等4个项目已落地青岛。
分院建设加速布局,全省已落地10家分院,2020年先后签署泰安、聊城、滨州、德州、菏泽牡丹、烟台苹果等6家分院建设协议,其中5家已完成注册并正式运营。全年各分院共集聚高层次人才317人,项目立项27项,孵化企业20家,孵化企业实现总产值8000万元以上,累计带动社会投资68亿元。
推进创新机构建设,持续加大对直属研发机构项目、人才、资金扶持力度,年内新建信息与智能融合研究院、微纳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研发机构9家。加强与实力较强、体制灵活的专业研究机构交流合作,苏州医工所山东创新院、新型晶体材料产业联合创新实验室等3家研发机构成功加盟产研院,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以需求为牵引,以项目为核心,以解决企业难点、痛点及“卡脖子”技术为导向,新建产研院—华科半导体、产研院—盛品电子等8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山东产研院坚持市场化原则构建管理服务体系,启动企业成长管理服务行动,帮企业诊断、服务,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筛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一对一精准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助力科技型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打造创新团队不拘一格聚人才
从成立之初,山东产研院就特别注重人才的识别、使用和培育,让能干事的人进得来、干成事、增本领。突出商业成功和产业实际需要,按照“谁用人,谁选人,谁负责”原则,通过精准识别定义技术,精选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灵活创新的机制体制已经让山东产研院成为科研人才汇聚的高地,2020年累计收到应聘简历4万余份,实施各类人才计划25项,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000人。
2020年,山东产研院在人才管理模式上再次大胆尝试,聘研究员“不唯论文、不唯头衔、不唯来头”,也不论资排辈,按照研发需求匹配人才和岗位职责,让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创新主体力量。
庞阳博士有20年的学术研究经验及资本市场从业经验,回国后专注于高新科技企业的投资与孵化,将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理念与中国实体经济的需求和特点相结合,创建有前瞻性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曾成功投资孵化多个企业,建立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投资策略和基金管理体系。2020年4月,山东产研院把庞阳博士从上海引进济南,牵头组建智能识别信息研究所,重点研究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与新型融资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同时助力企业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
章雅平博士在光电子理论与器件、激光物理与激光器件、光纤技术与光通信、生物传感器、纳米技术、微波技术等领域拥有近30年第一手研发经验,先后服务于多家国际一流的光电子公司,任科学家和主要设计师,为多个国际一流的光电子技术公司和欧洲航天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国际先进的光电子器件与集成子系统。2017年6月组建山东中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山东省、济南市重点人才工程支持。2020年7月,章雅平博士加盟山东产研院,负责未来技术领域布局。作为高层次人才,这两位专家近日被山东产研院聘为研究员。
按照“能责统一、据能赋责、按责设岗、以岗聘任”原则,创新构建产研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按“领域—方向—项目”三个层次构建专业技术职务专家治理体系,实现岗位职责、职务要求与专业能力的高度匹配,极大激发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目前,已聘任领域、方向、项目研究员61名,他们成为产研院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成立产研院研究员委员会,发挥职务多层次、技术多学科、产业多领域等专家优势,探索构建“研究员治院”现代创新管理体制,推动产研院多专业技术领域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同时,山东产研院紧盯产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在省教育厅的鼎力支持下,与省内8所高校联合培养产业技术人才,首批31名研究生已经正式入学。
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打造核心能力实现从技术到商品的转化
一年半的运行实践,充分证明省委、省政府成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一战略决策,具有远见性、现实性和可实践性。到了工业化后期,先进技术再靠引进已经不现实,必须自主创新,否则就面临“卡脖子”问题。当前经济发展遇到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瓶颈,必须走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可实践性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顶层设计的这套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治理体系结构灵活高效,地方政府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强力推动重大项目的落地和发展;其次产研院这支团队勇敢去闯,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集群式突破。
山东产研院正努力建设以需求为导向、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研发体系健全、对接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引领山东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样板,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在具体操作上,坚持实践第一,不断升级迭代。比如有的制度可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修改了四五次。科技创新这艘大船面临未知的前方,只有坚定信心,在不断修正中前行,确保基本航向正确,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和止损机制,避免走太大的弯路。创新发展就不能固守过去的经验,没有能依赖的成熟路径,更找不到可遵循的模板,唯有不断改变调整,像求极限一样最大程度寻求适应科学规律的环境和生态。不同的技术领域,不同的技术方向,不同的项目处在不同的阶段,它解决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不一样的。
山东产研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两个实现能力: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不管是什么创新,什么技术,这两步都不可或缺。第一个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可能每个技术都不一样,但产品化是共性的。识别技术,整理和规范技术体系,按照产品化的要求去管理技术,最终变成满足现实需求、能被市场接受的标准化产品。
第二个是把产品变为商品,产品可靠、成本低,但是如何产业化实现价值?就要完成产品研发、市场开发、财务管理、投融资、知识产权、法务风控等全套流程,产研院为创新创业提供完整、高效、规范、专业化的服务,让技术插上管理的翅膀飞越“死亡之谷”。围绕这两个核心,不断完善,打造适合技术生长、人才生长的创新平台,让科技人员带着“大脑”进来,带着“商品”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