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再创新
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再创新
来源:大众日报
自2019年7月30日挂牌以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扎根齐鲁大地,以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培育前沿产业、服务战略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开拓,引进一批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
在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与健康等四大领域,以及空天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微纳制造、机器人等15个技术方向创新布局。截至目前,建设各类创新转化机构80余家,实施创新项目300余个,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4000人,投资孵化衍生高科技企业300余家。
同时,以省政府〔2019〕26号文件要求为根本遵循,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探索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管理运营机制与制度体系,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
前瞻布局前沿产业
瞄准信息产业变革趋势,统筹规划“通—导—遥、空—天—地—海—网一体化”创新布局,重点聚焦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天基信号侦测感知等方向,以构建空天信息基础设施为突破口,系统培育产业生态,形成了商业化竞争能力突显的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优势。
卫星遥感方面,在全球首次采用“天基互联网+遥感小卫星”模式,建设山东首个自主可控商业卫星星座——“齐鲁卫星系统”。其中,齐鲁一号、四号卫星于2021年4月率先发射升空,执行对地观测任务近千次,高质量完成应对灾情、防汛等应急保障任务。齐鲁二号、三号卫星将于2022年内发射,完成一期系统建设布局。与香港航天科技集团共同建设和运营全球首个高分辨率农业卫星星座“齐鲁—金紫荆卫星星座”,计划年内完成一期的设计和建造。“碳卫星”星座、“黄河卫星”星座等正在稳步推进。同时,以齐鲁卫星星座系统为依托,建设了AIT(总装、集成、测试)实验室。
卫星导航方面,与济南市、北京未来导航公司共同推进“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建设,包括低轨导航卫星、卫星地面站和卫星运控中心。2022年9月6日,S3、S4两颗实验星发射升空,10月7日,S5、S6两颗实验星也成功发射,并建成了济南地面站和运控中心,系统组网完成后可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上述系统投入运行后将带动山东本地商业卫星设计、制造及定位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辐射带动省内其他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发展。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山东产研院抢抓机遇,牵头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打造我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同时,在人工智能、医养健康、电磁驱动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均开展了战略布局,与国内外一流的研发机构合作,推动了最新技术在山东落地发展。
2022年9月6日10时24分,低轨导航增强卫星S3、S4两颗试验卫星搭载“泉城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2022年10月7日21时10分,低轨导航增强卫星S5、S6两颗试验卫星搭载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
齐鲁卫星测运控大厅,齐鲁二号、三号卫星将于今年内完成发射。
碳卫星
黄河卫星
农业卫星
“
创新服务战略产业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和高质量发展,山东产研院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突出产业应用技术研发,带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助推“十强”产业健康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突破口之一。山东产研院针对集成电路产业链的短板弱项,加强顶层设计,抢抓新一轮战略调整与发展机遇,整合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以设计为核心、公共平台为支撑,攻克一系列高端产品技术难题,打造涵盖多个关键节点的立体式、关联性强、产业流程畅通的高端产业集群。
聚焦集成电路设计环节,构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和人才高地。先后集聚、孵化设计类企业14家,累计研发投入超15亿元,引进、培养专业人才400余人,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1亿元。济南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增长193%,增速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在微纳制造领域,立足我省产业发展需求,以平台建设为支撑,打造产业创新链。建成硅基微纳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MEMS平台),形成MEMS制造工艺开发与服务能力,平台投资2亿元,预计3年内支持20款以上产品、30个团队,带动百亿级下游产业。
联合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共建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聚焦家用电器高端化、智能化、场景化,目前已突破一批智能家电关键共性技术,赋能60余家家电企业发展。
在新材料领域,依托产业基础优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短板,通过技术和产业化攻关,布局光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环境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全面提升核心材料配套能力。
10万吨有机胺催化剂和固化剂生产线,N,N-二甲基环己胺含量超99%
面向微纳传感器系统集成建设的硅基微纳制造(MEMS)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正式投用
10000W外壁激光熔覆及6000W内孔激光熔覆技术填补行业空白
“
持续提升传统产业
绿色技术是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山东产研院聚焦节能降碳、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向,开展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二氧化碳捕集、废旧轮胎循环利用等先进绿色技术系统集成,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顶层设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建设绿色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助力山东绿色健康发展。
围绕“双碳”目标,联合北京绿色交易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成立绿色技术研究院,制定绿色技术指标体系,搭建“双碳”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双碳卫星”多源超光谱卫星温室气体联合反演技术,搭建碳中和监测服务平台,实现典型区域碳排放点—线—面—区域全方位监测。
同时,加快生产工艺和材料应用的绿色创新,数字化助力材料产业升级。材料设计与仿真验证技术平台投入使用,实现模拟仿真材料设计软件集成应用,目前已开展海洋平台及农业大棚、双极板、汽车轻量化等项目仿真设计与研发,极大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
在农业领域,面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链,助推农业生产总值破万亿元的大省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空—天—地—网”一体化的全域数字化感知和智能化决策体系。联合省农科院、阿里巴巴、浪潮集团等共同成立山东数字农业创新联盟。建设安丘中国大姜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开展三产融合数字化赋能、种收机械化、环境可控等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成功研制首台生姜联合智能播种机和收获机。研发智慧温室环境控制模型,推进小麦智慧农场和超大规模全控工业智慧温室落地山东,可实现农药、化肥零投入,有效节水95%以上。成立智慧农业研发中心,结合低空飞行器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提供作物生长态势、病虫草害以及产量预估等智能系统咨询服务。
世界首台智能生姜种收农机装备,作业效率比传统人工作业提高100倍
“
创新发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深化科技创新治理改革、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大落实行动。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介绍,3年前的7月30日,山东产研院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和省科技厅、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揭牌成立。1000多个日夜,一个创新型组织已经昂首阔步在新征程上。
从省委、省政府发出动员令开始,从背着双肩包踏上从北京南站开往济南的高铁列车开始,从取得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法人证书开始,从起草“产研院章程”开始,从第一个项目齐鲁卫星星座立项实施开始……3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产研院人恪尽职守、克己克难、风雨兼程。从济南谨慎出发,把山东产研院的触角逐步伸向青岛、烟台、济宁、聊城、淄博……各地的工厂、企业、大学、田间地头,把根牢牢地扎在齐鲁大地;从山东培育前沿产业、服务战略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展开了无中生有、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产业创新布局;从国际、国内、山东产业创新发展技术链配置需求出发,展开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与健康等四大领域技术创新布局;以省政府〔2019〕26号文件为根本遵循,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构建政事分离、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现代化创新治理体系,遵照创新发展规律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管理运营机制与制度体系,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创新效率与效能大幅提高,山东产研院创新动能充分迸发。
山东产研院好比一间创新工场,把技术做成产品、产业,实现技术商业成功,用技术创造价值。
山东产研院的总体目标是: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集群式突破,建设以需求为导向、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研发转化体系健全、对接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样板,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将产研院打造成为前沿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创新创业生态的建设者、国际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形成科研机构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为全省推动制度创新提供样板。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科技创新园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是山东产研院在青岛设立的总部基地,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产研院青岛在青岛市和崂山区两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成功为指引,以科技项目培育和产业生态构建为突破口,在智能制造、信息与智能融合、计算医学、绿色发展等领域布局创新平台和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