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义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院长孙殿义受邀参加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的专题访谈。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收看。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和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2019年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山东省济南市成立。作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直承担着山东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样板双重角色。秉承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唯一标准的理念,扎根齐鲁大地,坚守初心,克己克难。历经三年建设发展,实施创新项目364个,创新转化技术3000多项,孵化高科技企业377家,2022年营业收入超过26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00亿元,成为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天我们的演播室就有幸邀请到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先生,欢迎您。



孙殿义:主持人好。中国网的网友们好。

主持人:首先,请孙院长为我们介绍一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创立的初衷是什么呢?

孙殿义:大家可能都了解,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经济大省,同时更是一个产业大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山东的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相对比较薄弱,难以支撑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及时的洞察世界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趋势,落实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其目的就是要破除制约创新的一系列的制度障碍和思想障碍,能够引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实现创新发展

主持人:据了解,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被认为是不像事业单位,不像高校,不像企业,也不像是科研院所,是一个“四不像”的机构,您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个观点的呢?

孙殿义:“四不像”的提法实际上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在深圳主办的深圳清华研究院的时候提出来的,我觉得这对于创新实践来讲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过渡的版本,其实主要目标还是为了释放创新活力,所谓的比如说像不像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就是把创新的权力交给科技人员。

第二个就是所谓的不像大学。主要我觉得体现在文化上,大学的文化更加应该是自由开放的,它是创新的一潭活水源泉。那么我们更是目标非常清晰的,按照市场的要求要满足价值创造的要求,所以说方向更加明确。

第三个是不像企业。主要体现在大家的目标不同,因为企业的目标是盈利最大化。我们是要让企业,让创新创业者实现商业成功,我们是构建这样一个生态平台和条件,创造更多的技术能够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第四个是不像传统的科研院所。实际上讲的是我们在定位上是有差异的,我们的定位传统的科研院所更加面向的是国家的战略性的一些目标,它的路线是要采取技术创新驱动型的,而我们产研院是市场需求拉动型的。按照市场的目标定制化的要求,开展需求牵引的系统集成,工程化和产品化的验证。

主持人:山东产研院是基于什么考虑提出了“无中生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产业创新布局的。在技术领域、方向和科研项目的选择上,山东产研院有哪些的具体安排和要求呢?

孙殿义:一开始,我也提到我们产研院对山东的产业实际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确确实实历史的原因,早期我们国家在产业布局上、创新布局上,比如说航空航天电子这样一些高技术类的产业,在山东并没有布局,中国科学院在山东也没有设立分院,所以说它的原创性的、高技术产业的这样的源头的创新就比较少,在山东诞生的比较少。所以首先必须要加强前沿性的产业创新。

第二个方面,山东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了一大批的战略性产业,比如像浪潮、海尔、海信、歌尔这样一大批的战略性产业是非常强的,但是我们打开它们的产业链去看,会发现它里边要么关键材料,要么关键的芯片,要么关键的软件,关键制程或者是关键的装备工艺都是国外的,所以这样的一个情况就致使这个产业被卡在产业链的位置上,不能够往上走,产业也随时面临着安全问题,所以我们打开产业链以后,认真的去研究哪些被卡,我们就来布局,这是我们第二个方面我们提出来的。

那么第三类就是山东的传统优势,山东是制造大省,材料大省,化工大省,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基地,原材料生产基地,传统产业非常丰富,大制造,大化工,大材料,大印染,大纺织,是我们国民经济的非常重要的支撑。

但这是现在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绿色发展,还有它智能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要推进绿色化的技术和智能技术,这样来提升山东的传统产业,通过这样三个方向的布局,我们就说的“无中生有”,“雪中送碳”和“锦上添花”,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来解决日常这个问题解决了。

主持人:是的,您是如何理解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的?产研院又是如何做的呢?

孙殿义:这也是根据我们产研院的定位来理解,因为我们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要把产品实现商业化创造价值。就是我们怎么样去衡量技术,去衡量团队,去衡量人才,我们坚持的是要检验,要通过技术识别路径选择、创新管理、资源配置和创业服务这一系列的管理。我们都基于商业化的逻辑,我们也很尊重你的职称、头衔、地位、学历、奖励、论文、专利很多的考核指标,但是我们最重要的,最终看到的还是技术有没有价值,所以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创新工场,这个工场也像我们工厂里生产产品似的,它有两个流程,第一个流程就是从技术到产品的生产线,从技术到产品这个里面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技术创新管理的流程,一个一个流程走过来,我们就会出来很合格的产品。另外一个生产线就是我们把产品变成商品,我们要从战略到组织到市场,这些复杂的知识产权的管理,这样让技术能够经受商业的迭代,商业的检验,让它不断的能够获得发展。同时它也能够从技术到产品到商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得到回报,让它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我们坚持这样的一个逻辑来落实我们的创新管理。

主持人:好的,目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了哪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呢?

孙殿义:我们主攻的一个方向就是空天信息技术领域。我们部署了齐鲁卫星系统,部署了高精度低轨导航增强系统这样两大空天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我们整合了空天信息,比如说上游有传感器、有关键器件、有效载荷,中游有平台、有系统集成、有测试、有验证,下游有芯片、有软件、有数据管理开发、智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还有安全管理等等方方面面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这样的上中下游的整个产业链我们布下去,这样就会在山东形成,比如说现在我们已经有十几家的高科技企业在山东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商业化的态势,那么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我们现在已经走在前列,类似于这样,比如说我们还开展国际合作,跟德国生命科学中心共建CDMO平台,非常荣幸我们承担了国家非常重大的一个平台--机器人国家创新中心的平台的建设,这个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未来我们所有的制造业都要实现智能,包括我们的社会管理也要实现智能,所以智能机器人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方向。我们产研院三年来实施了400多个项目,其中有很多都是有非常重大影响的项目,我们建设了6个国家级的创新平台,非常重要,为山东未来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创新基础。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当科研人员携企业技术成果走向产业化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应该怎么办?面对这个情况,产研院能为我们提供哪些的经验?

孙殿义:你提的问题还是很专业的。我们经常感受自己都是没有做好准备,科技人员大部分都没有做好准备。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的要求,这个是一个试验田,所以我们要构建一个环境,构建一个生态,我觉得我们产研院的任务就三件事:一件事情搭平台,第二件事情聚人才,第三件事情育生态。搭平台,我们建了很多平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92家科研机构,我们有国创中心、机器人国创中心,高端家电、智能化创新中心等6个国家级的平台,我们有电子机械系统,等等这些平台给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了舞台,这是最起码的条件,这样人才才能回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聚人才,所以第二个我们就是聚人才,聚人才我们通过什么聚,我们不是萝卜白菜都来,我们是要商业成功,用商业成功的标准来检验你到底能不能干活,能不能再有作为。你的作为是不是符合我们的产业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一系列创新计划,我们有人才计划来支持团队,我们有一整套专业化的管理措施,我不管你什么头衔,我重要的看到的是你的实力,那么最后一个最关键的我觉得生态,所以我们构建了一整套的有利于创新转化,有利于商业成功的管理体制机制制度,让我们的这些创新者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当中,产研院做了哪些新的探索?又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

孙殿义: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探索建立了职业化的创新治理体制和运营管理机制,所以我们把所有权,虽然现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最核心的改革是把所有权和运营权分离,这样一个现代化的一个治理体系,治理结构。彻底打通了一个运行高效的问题,就是决策下放给了科技人员,科技人员他是职业管理者,那么它就完全按照科技的规律去落实要求,所以我们专门成立了研究员大会,我们产研院的所有的制度体系建设都是研究员来讨论,因为他们最清楚创新的管理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第三个我们建立建设的是一个信任、包容、控制的逻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一定要首先带头,要构建信任的体系,互相要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包容,因为创新是十个有九个失败是正常的,创新不失败是不正常的,所以就要包容。同时我们有控制,我们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失败,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损失,而不是避免失败,是减少损失。在这个基础之上,我觉得我们这个逻辑是我们产研院长期探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那么要分享一点经验,比如我举个例子,我们在各个地市构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分院,我们构建的体系,逻辑体包括体制,包括管治理体制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地方和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在青岛建设的就是总部基地,我们在济宁采取的就是共建模式,共享资源、共同投入、共同建设,所以说体现了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我们把各个地市铺下去,现在我们开始按照“双核两带多节点”的逻辑,我们已经开始布节点,我们今年已经推进了26个节点,就是到县里边去,到县区里边去,让科技人员的成果技术真正到一线去,我们的实验室要建在企业的生产线上去,要建在农村的农民的田间地头,这样才能把技术真正用到生产中去,才能够实现技术跟产业跟经济的真正的融合。



主持人:好的。您刚才提到了“政产学研金服用”,也提到了平台、人才和科研的经费,这么多复杂的因素和条件,您认为哪个是最关键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呢?

孙殿义:我觉得最终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生态。创新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仪器设备、要有平台,就是属于平台条件,要有经费的投入,因为你要有人、要有人才团队,这是非常重要,但是我觉得最终决定胜败的是生态。如果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生态,就干不了事,干不成事人会走,平台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我们产研院是要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生态环境是最终决定创新成败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好的,刚才您也提到了,我们产研院也是有信任包容以及控制的这样的一个逻辑,怎么把握好这个尺度?

孙殿义:你比如说像信任的体制,比如我们目前采取的是财务上,在资金管理上,我们是双清单,一个清单是正面清单,告诉你这个钱可以干什么,因为这个要你来规划,你来计划,大概要怎么去花这笔钱,这是我们把它叫正面清单,我们确定下来以后就按照这个来。第二个我们叫负面清单,负面清单是由我来写的,我根据国家财政管理的需要要求,安全性的要求,我告诉你这个钱不能干什么,所以说我们负面清单规定的很清楚。剩下的就交给了科技人员,那么不是说这个钱有了正负清单以后,我们交给科技员就不管了,我们在不干扰他创新管理,不干扰他技术路线调整,不干扰他的科研行为的过程当中,我们通过对企业实施投后管理来监控它的财务的安全。事实证明,我们这么多钱花下去是有效的,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在包容和控制方面,我们要去平衡它,那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既承认创新的高风险性和高不确定性,同时我们有效的控制,让风险控制在最低。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孙院长,您又是如何平衡科研和教育这两项事业的?您在对人才培养的方面有哪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呢?我们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科研人才队伍的吸引和建设方面有哪些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讲一讲吗?

孙殿义:谈到人才培养并不是我们的擅长,理论上来讲应该是我们的副业,尽管我们提到我们要政产学研,但是并不是我们什么都做。省委省政府特别是支持我们来开展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我们有平台的优势,大家刚才讲过有项目的优势,有产业的优势,还有人才的优势,我们的人才来自五湖四海,我们的项目都是在产业创新的前沿一线,所以我们这样一些优势应该在人才培养上发挥作用,那么会为山东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什么叫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我这里就实现了,因为我这里头有产业,有科研,我再加上研究生的培养,高级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真正在我这里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我们培养人的目标非常清楚,现在时髦的说法是我们培养的是卓越工程师,我们叫齐鲁大工匠,是创业管理师,这都是实用型的人才。我们在人才的吸引上,我们也没有什么高招。我就是跟大家讲我们就是“赛马”,我们“赛马”不是“PPT赛马”,我们“赛马”是商业实践,看我们不是说让你来做个PPT,大家开个会,这个项目可投不可投,不是这样的。当然我们可能有必要的文件,这个文件我们是在商业实践的认知的基础之上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真实场景的模拟,那么在反复模拟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开始试错性的投入,推进研发。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管理上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我们构建了一整套的,我们叫岗位、责任、能力、职称和绩效“五位一体”,完全是市场化的职业化的人才管理体系。

主持人:谢谢孙院长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历时三年的发展,产研院也创造了了不起的业绩,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也一定有很多的心路历程和感受,能不能谈一谈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孙殿义:感受最深的就是乐在其中、其乐无穷,而且还可以以苦为乐

主持人:就离不开一个“乐”字。

孙殿义:我觉得我自己是有限的工作时间里我希望能够做一点在自己擅长的、对国家有用的事情。所以就来到山东,在山东要求是非常高的,提出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我前面也讲到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没有准备好,我觉得我也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就需要一代一代的人为创新去做牺牲,所以我觉得我还是乐得多。还是因为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每天做这件事情能够乐起来,这点乐子就足以支撑我能够不断的前进。当然了很多工作还没有做好,能力感到确实不足,修养也不够,后面来的人会更好,我坚信这一点。

主持人:好的,也感谢孙院长在这么多年为科研事业做出的牺牲和付出。在未来的规划当中,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有哪些的发展规划呢?

孙殿义:我觉得我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要坚守和坚信党的领导,要毫不动摇。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够把改革、把政策落到实处,把创新进行到底。第二个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石,我之所以用“基石”,基石提到的这一点就是它能够让我们长远,更加长远,不仅有现实,而且能够更加长远,所以我们不舍昼夜,久久为功,坚决不退让。必须要构建起信任、包容、控制“三位一体”的创新的管理的这样一个环境。第三个我们要坚持需求牵引,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创新的驱动,把根深深的扎在齐鲁大地,我们才能够源源不断的获得给养,老百姓才能喜欢我们,政府才能喜欢我们,我们去培育前沿产业、服务战略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我们才有更多的能力,才会做出更好的成果。

主持人:好的,在这里想问一下您对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期待呢?

孙殿义: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是这个时代发展、生产力变革的根本动力,唯有创新才能够支撑我们国家走上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道路很漫长,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有无穷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问题越多说明我们走的越往前,这个困难越多说明我们走得越快。我们不怕问题不怕困难,这样我们就会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所有的困难克服掉,我们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我们未来,山东也好,中国也好,我们的创新一定是让世界刮目相看。

主持人:好的,谢谢孙院长。本次访谈我们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先生,共同探讨了近年来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成效,也分享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背后的故事,以及各项创新创业成果。再次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节目,也感谢孙殿义先生做客我们的栏目。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来源:中国网 《中国访谈》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是山东产研院在青岛设立的总部基地,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产研院青岛在青岛市和崂山区两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成功为指引,以科技项目培育和产业生态构建为突破口,在智能制造、信息与智能融合、计算医学、绿色发展等领域布局创新平台和产业项目。